恆春古城及各城門導覽介紹

簡介

恆春古城是臺灣現存最完整的古城。自西元1875年興工至今已近140年歷史。經歷過無數次天災人禍,古城早已非當初原貌。內政部原於1979年暫定為一級古蹟,後來因為現況修復有缺失,復於1985年公告指定為台閩地區二級古蹟。

恆春建城的主因在於軍事防禦和國防考量。始建於1875年(清光緒元年),至1879年(清光緒五年)竣工。城址是由擅長堪輿風水術的官員劉璈所選定,以猴洞山為龍脈,分別於東西南北建置四座城門,均設有砲台,城牆外有護城河圍繞,四邊並有庇佑城池的群山層巒。東西兩邊以龍鑾山(左青龍)和虎頭山(右白虎)為左右護衛;南邊面向西屏山,猶如案桌在前(前朱雀);北邊背倚三台山當靠山(後玄武)。恆春古城可以說是將堪輿學中的「四勢」運用於臺灣縣城之最佳實例。以磚石灰土砌築而成的古城門城牆,厚約8尺、高約 2丈、全長計972丈,東、西、南、北4個城門,內外門洞皆半圓拱,上頭建有城樓。

  1. 城牆:又稱城垣。以三合土「糯米糊、蔗糖漿、牡蠣殼灰」為材料夯築而成,採用最古老的築城工法「版築夯工法」建築。現今城牆表面可看出明顯水平線條,為當時一層一層夯築時,所留下的模板痕跡。
  2. 城門:恆春共有東、西、南、北4座城門。上面造「城樓」、下方開「門洞」。四座城樓皆已壞損,現今所見東門和南門的城樓非原貌,而是後來重建的。
  3. 門額:四座城門的門額大小雖不一,但均採用玄武岩為建材,且字體陰刻,門額均加上框飾,以咾咕灰漿粉飾並施彩繪。
  4. 砲台:是城牆突出的部分,上方可以放置大砲。恆春古城的四個城門都各有一座砲台,其上置放大砲四門,其中兩門朝向正前方擺放,另兩門則一門向左、一門向右各傾協45度角向前。砲口基座以花崗石為材料,用以承受砲火的後座力。
  5. 城壕:即是護城河,主要功能為增強防禦性。挖掘壕溝所取出的土方則可以再利用,作為築城用土。目前城壕多已填實或作為排水溝之用,僅剩東門城外尚可見城壕遺跡。
  6. 雉堞:即為「城垛」,指的是城牆上的突出物,除了讓原本單調的城牆更具有造型之外,也兼顧了實質防禦的功能。城垛中央留有方形射孔,使射擊者射擊時能掩體躲藏於後,增加攻守優勢。在恆春古城中,唯一保留立於城牆的雉堞,只有西門城台側僅剩一垛而已。現今所見城垛多為1980年後整修重建的。
  7. 慢道:又名「踏道」,即登城的通道。目前以西門和北門的登城慢道保持較為完整。
  8. 馬道:是城牆上供通行的路面。恆春縣城的馬道以閩南磚丁字鋪設。
  9. 女牆:位於外牆垣上,高度及腰,作用與欄杆相似。

恆春城門與其他城門最不同的特點:

  • 臺灣僅存仍保有東、南、西、北四座完整城門之城池。
  • 以風水四獸為布局基礎,整體城池與自然山勢和諧呼應,具堪輿代表性。
  • 四門皆設砲台、雉堞、城樓等要素,展示完整防禦系統,是全台古城中最完整的清代城池代表。
  • 現今東、西、北門仍可通行人車,為古蹟保存與使用並存之少見例子。

東門

恆春古城的東門,是古城保存最為完整的城牆與城門遺跡,這裡不僅保留了珍貴的歷史風貌,還融合了壯麗的自然景觀。對於單車愛好者而言,東門是探索恆春古城的絕佳起點,無論是歷史愛好者還是自然景觀的迷戀者,都能在這裡找到心靈的共鳴。

東門位於通往滿州的道路上,恆春古城的東門展示了古城昔日的雄偉與壯麗。這座城門不僅保存了完整的城垣與砲台,登上東門後,古老的砲孔與歷史痕跡清晰可見,更能俯瞰整個恆春鎮的全景,遠眺三台山的壯麗景色。這一片壯闊的視野,使東門成為感受恆春歷史底蘊與自然美景的最佳地點。

恆春東門是平時附近居民散步休閒的好去處,民眾可以登上城牆,沿著紅磚漫步,細細感受這座百年古蹟的韻味,而順著路走到後段,原本古色古香的舊城牆,則搖身一變成了「漂浮城牆」,原來政府為了修復後半段損壞的城牆,請了建築團隊打造了具有現代感的漂浮城牆,到了夜晚時分,步道還會亮起五彩燈光,景象非常浪漫,不僅獲得了台北國際設計獎,也成了恆春新的夜景地點。

值得一提的是,東門也是每年恆春最熱鬧的活動─「中元搶孤」的地點,每年到了中元普渡的時候,東門外的豎孤棚都會舉辦搶孤大賽,36個隊伍必須攀爬塗滿牛油的柱子,看誰先拔得頭籌搶到第一,場面既刺激又熱鬧,是恆春鎮的大型傳統祭典。

南門

恆春縣城南門,又被稱為「明都門」,為城內通往南灣、墾丁的要衢,日治時期還曾鋪設鐵軌通過門洞,行駛臺車運送貨物於南灣港與恆春城間。城門上刻有「清光緒元年季秋月建」字樣,標示著它的建造年份,過去,南門是通往鵝鑾鼻和墾丁方向的主要交通要道,作為恆春的地標之一,具有重要歷史和文化價值。

南門的建築形式保存得相當完整,修復後的城門上還保留城樓和軒亭,城門屋脊採用單簷歇山燕尾設計,形成優美曲線,非常醒目,這種傳統建築風格展現了古代建築的精湛工藝和獨特韻味。

保留下來的南門建築結構為人們提供了一個了解恆春古城歷史的窗口,同時也是一個重要旅遊景點,在修復和保護努力下,南門得以保存,讓人們能夠欣賞到這一歷史遺產的價值和美感。

今日位於圓環中心的南門,是進入恆春鎮最容易遇見的城門,以前曾是恆春鎮的交通要道,附近的餐廳和小吃攤販很多,還有一間南門醫院,相當熱鬧。

北門

恆春的北門正對著雄偉的虎頭山,到恆春的人經五里亭、過網紗溪,沿山腳入城,即古時候的「官道」。是當年縣城規劃者劉璈的特意安排。城外山峰連綿,可知當年恆春設縣建城後,開山撫番事業的艱鉅。恆春的四個城門中,至今北門和西門都可通行人車,這在台灣被指定為古蹟的城門中,是很少見的。

在恆春古鎮的四個城門之中,北門是較為寂靜的一個,但也是殘存城牆之中最長的一個,旁邊面對著虎頭山,風景很漂亮,遊客可以登上城牆漫步,感受恆春古城之美。這裡原本有座磚窯場,現已廢棄不用,附近有一個游泳池和籃球場,以及滑板公園,這一帶的居民經常來此地散步、溜狗、運動。

西門

位於恆春老街上的西門城門,是恆春古鎮的四大古城牆之一,附近有廣寧宮、猴洞山史蹟公園等景點,猴洞山公園步道優美,很適合散步遊憩,夕陽時分前往公園的涼亭,經常可以看見美麗的金色夕照。

猴洞山據說是龍脈所在,附近寺廟林立,居民多半聚集此區。清朝在恆春設立縣城後,運補的物資從西門進城,所以附近商家林立,在四個城門中人氣最旺,著名的恆春老街亦在西門旁。除了具有歷史意義外,一旁的西門廣場是居民日常生活的休閒去處。恆春西門同時也是知名電影「海角七號」的場景之一,是許多遊客來墾丁遊玩時必定會造訪的景點。

西門在四個城門之中最小,曾是商區,故道路的兩旁蓋滿了建築,所以導致城門只留存雉堞和門洞,非常迷你。但有關恆春文化的重要活動都在此舉行,此處乘載了恆春的歷史記憶。在2019年恆春民謠節轉型成「半島歌謠祭」後,除歷史悠久的民謠大賽及世界音樂等傳統節目外,於2019年首次登台的「半島劇場」,將恆春西門廣場打造成舞台劇形式的微型劇院,並以「阿嬤叫你回來聽歌」為主要訴求,期盼年輕人能返鄉並一同共襄盛舉,慶祝傳統文化,西門廣場重新再造後,除原本的古意盎然之外,更增添了許多文青風,吸引更多的民眾前來朝聖。

關於「恆春古城及各城門導覽介紹」

相關文章

半島單車祭:活動注意事項